现在举国上在搞新药研发。绝大多数企业正确地认识到me-too是现在的实际模式,但我觉得多数人没有意识到me-too研发的难度。Me-too并非只要找到一个活性,PK类似的化合物就可以了,里面涉及的很多东西可能多数人没有什么概念。
首先,如何知道靶标。有些情况靶标可能容易确定,如DPP4,但很多时候靶标很难确定,如绝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在使用剂量下都会和很多受体作用,到底哪个起治疗作用不易搞清楚。这样me-too起来就难了。你得有对生理,病理,药理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个优化计划。
有些靶点对配体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质子泵抑制剂,想找到专利保护外的化合物十分困难。现在合成,筛选通量大大高于从前,专利保护范围远远大于以前。另外专利搜寻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很多被generic claim保护的结构都可能导致专利争端。保证你的化合物安全并不容易做到。在这些限制下,只有非常有经验的药物化学家才能快速设计出me-too水准的化合物。
能设计出活性好的化合物只是一小部分,你还得保证你的化合物不做很多事情(i.e.无副作用)。这一点与原创药物研发无大区别。你的化合物得无hERG, CYP等常见毒性靶标活性,在几种动物无免疫,心脏,肝,肾毒性等。现在药物优化涉及诸多试验,GSK的Lapatinib的优化据称得通过26个关口。建立这个系统非简单任务。
Me-too只有十分迅速才有意义,如果你做完了原研药已专利过期,你的药物价值则大打折扣。组建一个能每步都不出大错的研发队伍并非易事。
Me-too难,me-better则更难。首先,能找到原研药物的缺点就不是谁都能干的事,看公开的资料,多数药都不错。其次,如何改进。你得在疗效(包括反应人群大小),副作用,使用方便性(给药途径,次数,药物相互作用等)的某一方面强于对手。从临床前性质预测这些临床性质绝对需要高水平的研发人员。
现在美国一年的研发经费约500亿美元,每年只有20几个新药,其中大部分是me-too。这是在已有大量经验(研究,临床,报批,管理)的支持下的成果。Me-too是比新靶标容易,但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企业要知道这个事情的难度,做到知己知彼,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