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最近海正-Celsion的合作在网上引起了很多讨论,多数人认为海正的due diligence做得不够,被人家忽悠了。我则认为这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向世界的一次可贵的尝试,大家应该以公正的态度评价这个合作的是非功过。
中国如果想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新药研发必须思考一下如何介入才最合理。前几天讲过欧洲正在筹建一个50万化合物的筛选平台,中国如果想建立一个这样大小的平台并有一定数量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性质比较适于优化的化合物库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还得看投入强度。有了这个平台也只能说你的水桶多了一块板,离一个完整的水桶还远了去了。现代先导物优化涉及几十个优化指标,每一个都需要有专门人才测试,分析。新药优化的复杂决定需要优化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来判断各个因素在最终候选药物中的权重,可靠性。临床开发的适应症,入选病人,观察终点的选择同样生死攸关。在现行专利政策下,很多未被合成或鉴定的化合物也可被专利保护,小分子药物可自由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很多地带十分模糊,需要有对世界主要市场专利法的深入理解才能准确判断。中国企业在新药创制主要领域缺乏人才的情况下很难完全自主研制创新药物,我预计现在如果从筛选做起得20-30年以后才能见到能在主要市场上市的产品(以前我给过2025年的估计,但不一定是从头自己做)。
所以国家现在开始应该为未来独立发现新药做一些宏观设施上的准备,但企业必须有更快的办法参与。中国现在比较有优势的是较为充分的资本,但缺少高质量的投资产业。欧美有很多优质新药研发资产,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都得到充分开发,每年都有很多小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大集团也有不少无力开发的候选药物。所以中国资本和欧美知识资产的结合可能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范围新药研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有人说好的项目永远都能找到钱,闲置的都是没有价值的药物。但事实上很多好的技术或产品在显示其价值前都曾被认为是丑小鸭。前几天读发现GFP(08年诺贝尔奖)的故事,当时Doug Prasher克隆了GFP基因但NIH并没有认为这个技术有什么价值,所以他再也没申请到基金,最后沦落为车行司机。多数重磅产品在上市,成名之前都有类似的苦闷经历,包括史上最成功药物立普陀。
所以从这个大背景考虑,海正开辟了一个可贵的先例。虽然海正与Celsion的合作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大家不要忘记任何有价值的探索都会有牺牲。在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之前,阿波罗1号的三名宇航员在模拟起飞中殉难,最后登月时的老鹰号登陆器落地时只剩24秒(一说17秒)的燃料。如果你不想冒任何失败的风险,你只配永远卖廉价牛仔裤。里根总统曾说“the future is not free”,重复过去虽然安全,但代价是得甘当二流企业。新药研发无论怎么做都是胜少负多,包括海正这个模式。但我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加入世界新药竞争的最高效路线之一。
当然路线正确不等于细节不重要。恰恰相反,海正如果真正了解新药研发的艰难,世界新药产权市场的全貌,甚至更深刻评价thermodox这个产品本身都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另外更有价值,成本更低的合作伙伴。但这些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等你全明白再行动,黄瓜菜都凉了。再说了,你不参与永远也不能全明白。所以我认为海正为中国新药进入世界市场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也祝愿海正和所有敢于创新的中国企业早日有所突破。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