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新闻事件】:昨天GSK公布了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的一个有16,000人参与的三期临床实验结果。该药物没有达到这个实验的一级终点,即实验的主要目标(心梗,中风,和死亡的总和)。有些二级终点darapladib有统计显著改善,但GSK没有公开是哪些二级终点。Darapladib还有另一个大型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研究darapladib对预防第二次心梗的疗效,但结果要明年才能出来。
【药源解析】:Darapladib是GSK最重要的在研药物之一,如果上市专家预测年销售可达100亿美元。但专家并未对此药的成功上市寄予很大希望。主要投资者给它10-30%的成功机会。如果成功预计可增加12%GSK市值,如果失败则会降低其市值2%。今天的消息令GSK股票下跌1.6%。这个药物在2008年的一个二期临床实验中未能增加血管壁斑块稳定性。2012年,Anthera Pharmaceuticals 因缺乏疗效终止了其PLA2 (sPLA2) 抑制剂varespladib的开发。根据这些信息,很多投资者并未对今天的结果感到意外。
90年代,他汀类药物通过大型临床实验证明他汀可以在大人群中降低心血管事件,开辟了重磅药物模式。这个模式依赖大量人群对某个药物的长期使用,所以创造巨大销售业绩。当年默克的划时代4S实验有四千多人参与,但很快这个数字就成了小case。现在默克的REVEAL有30000多人,辉瑞和赛诺菲的PCSK9抑制剂的两个三期临床共有40000人。但是他汀之后这种豪赌胜少负多,令人怀疑重磅模式的可持续性。但是诱惑是巨大的,这些上万人的实验如果成功意味着每年几十亿的销售,这对大制药集团的业绩增长十分关键。
但是这些实验也是十分昂贵的,现在5亿美元的三期临床已经不是什么惊人的数字了。所以开始这样的临床实验应该是小心再小心,但遗憾的是很多实验的根基并不坚固。二期临床作为最关键的把关数据有时候并未能被客观对待。历史上三期临床是用来确证二期临床的结果,但现在由于很多机理很新,治疗复杂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或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在二期临床只能观测一些机理相关的血液指标变化。有时候只有三期临床才能证实或证伪一个医学假说,三期临床成了不成功则成仁的最后一搏。问题是制药工业无法永远负担起如此经常和昂贵的失败。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