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在me-too药物众叛亲离的压力下,西方制药工业正在放弃旧的运行模式,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制药企业,甚至大制药集团,开始向没有任何治疗手段的罕见病倾斜而这类疾病以前是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领地。去年批准的35个新药中有17个获得孤儿药资格。罕见病因为缺少治疗办法所以容易显示新药价值。另外罕见病一般机理相对单一,病理基础均匀,容易找到有效药物。这类治疗罕见病的所谓孤儿药还有一个优势即可以通过扩大适应症而获取更大经济回报。诺华的伊马替尼是个突出的例子。上市时的适应症慢性白血病在美国只有5000病人,但后来因适应症的扩大以及慢性白血病人因为使用伊马替尼而寿命得到明显延长,伊马替尼这个孤儿药已是45亿美元的大产品。另一个向产品价值倾斜的迹象是制药界对某些高价值产品如阿尔茨海默症药物风险的超常规耐受。最近几个大型阿尔茨海默症药物三期临床实验均无可靠的概念验证临床实验为基础,但由于其潜在价值超大,所以厂家愿意冒超大风险。
虽然首创药物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会占有越来越有利的位置,但以后依然会有me-too药物上市并取得商业成功,尤其是在首创药物专利过期前上市的me-too药物。有显著区分,即me-better药物永远会有市场,比如罗氏的Gazyva作为Rituxan的同机理药物,虽然比Rituxan晚15年,但成为首个获得突破性药物称号并成功上市的药物。以后只是一味模仿,显著晚于首创药物上市的无区分me-too药物在市场上会难以生存。大众慢性病依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这类疾病通常在分子水平是多种疾病的组合,所以任何药物都有相当大的无效人群,因此需要多个同类药物。诺华的前总裁曾公开说他服用立普陀而不是诺华自己的同类产品来适可。现在的研发技术使首创药物极少有明显的缺陷如半衰期短或疗效没有饱和。和首创药物的区分通需要更深层的考虑,如通过分子标记找到更有效的应答人群,改进代谢性质以适用首创药物的禁忌人群,开发全新适应症,和其它新药联合用药,采用性质独特新颖剂型等等。
简而言之,过去针对大病种而无显著区分的me-too药物研发模式在未来的药物支付体系中会举步维艰。性价比会从此进入药品的审批与消费,以前那种靠推销成功的药物会越来越少。机理清楚,缺乏有效标准疗法的罕见病药物过去被用来作为进入市场的台阶,目的是为后面扩大适应症做准备。现在孤儿药本身即可成为大型盈利产品,以后药物消费会从以低价消费大量无区分药品向以高价消费少量高价值药物转移。尽管如此,制药工业依然依赖针对大型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的有效药物发展壮大,而这类不均匀的大病种即使在未来的支付环节下也能容纳若干药物,只是这类首创药物的发现十分困难,没人能预测这样的药物何时能出现。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