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新闻事件】:今天英国医生Des Spence在《英国医学杂志》撰文,矛头直指当代药物的根基-循证医学。该文指出8、90年代,制药工业缺少循证医学支持,医生在开药时总要药厂出示疗效、安全性证据。后来药厂发现循证医学不仅不是一个负担,而且可以成为很好的销售手段。循证医学数据,尤其是发表在顶级刊物的循证数据,据远比大量销售代表管用。他指出由于大多数临床实验是由药厂资助,所以实验结果无法保证公正。在过去10年中,英国医生的开方增长了66%,达到10亿处方,他认为人口老龄化不足以解释这个增长速度。他说药厂雇佣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正牌军,而质疑者大多是散兵游勇,无法与药厂抗衡。
【药源解析】: 制药工业现在处于声誉的最低谷,有一年只比烟草工业略强,甚至不如车行。这和80年代大相径庭。那时制药工业不仅是最盈利的工业,很多公司如默克也是多年最受尊敬的公司。那么为什么最近药厂的信誉如此目不忍睹呢?
不可否认制药工业最近确实打了不少擦边球,因此很多公司都被美国司法部苛以重罚。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药价超出公众的接受能力。多数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一片生产成本一块钱的药物可以卖1000块。这不是暴利吗?巧的是今天《科学美国人》也有一篇讲新药的文章。作者说药价太贵不是制药工业太贪婪,而是制药工业太愚蠢。因为我们的知识远远达不到百发百中的程度,所以大部分项目在投入上亿美元后以失败告终,而这个成本必须打到成功的药品里以维持公司的生存。很多人认为制药工业以病人的痛苦作为人质所要高额赎金。事实上最近十年制药工业的利润空间大多靠裁员维持,自2005年西方药厂已裁员超过30万人,当年很多如雷贯耳的著名公司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Des Spence也承认循证医学本身并没错,但在几方面已经腐化。主要表现有人造疾病,短期疗效、安全性数据,血液指标作为疗效,政府监管不利,统计性显著但临床效果微弱等等。这些指责都或多或少存在,但改进却一是很困难,二是很昂贵,最后会使药价进一步升高。制药工业已经是政府监管最为严厉的行业,更加严厉的监管当然会更能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监部门可以要求新药必须有长期疗效、安全性数据,不仅能改进化验单指标,还必须有疾病本身的改进证据,疗效不仅需要统计性显著(即真正有疗效)而且必须疗效十分显著。药厂也不是不可以做到这些,但代价是病人需要支付更多的药价,因为制药工业必须收回这些成本才能存在。这就像你买电器又不想一年就可能因质量问题而维修。厂家可以保证两年内你不用花任何维修费用,代价是你得再多花钱买个2年保修。新药一个道理。
所以并不是循证医学腐败了。循证医学远比病人自身体会和医生个人经验更准确,但在目前的支付能力下,循证医学不能做到100%可靠,也不是所有循证医学结果都能达到医生和病人所期待的理想状态。但是整个社会应该知道所有东西都有成本,越安全可靠的药品价格越高。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大家必须找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折衷。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