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上周瑞士大佬Ernesto Bertarelli成立一个拥有20亿美元资本,名为Gurnet的生物技术投资公司,由赛诺菲前CEO Chris Viehbacher 挂帅。对于如何投资这20亿美元,Viehbacher表示一不能追逐热点如抗癌,二不能跟随大药厂的投资理念。当然他并没有指出具体领域或项目。
【药源解析】:最近几个大药如丙肝药物、PD-1抑制剂、PSCK9抑制剂的竞争历程让所有制药企业意识到及时加入这类大产品竞争的重要性。如果你输在起跑线太多那么即使你是辉瑞、礼来这样的武林高手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有些企业为了不错过下一个可能的大产品,不惜花巨资冒险抢占制高点。施贵宝12亿美元收购Flexus是个突出的例子。
首先要说的是历史已多次表明大潮在没有形成之前和小潮没什么区别,所以依靠生物学结果或临床前数据判断一个项目是否能产生颠覆性药物的可靠性很差。如同伯乐相马的故事,千里马不仅和其它马看上去差不多,而且可能吃的更多,招人烦。但在项目早期现在还几乎没有人能有伯乐的眼光。那么如何增加你赶上下一个大潮的机会呢?
Viehbacher说的那两点很重要。跟踪热门领域如I-O显然是个误区。这是重走长征路,虽然走的路一样但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对待错过大潮的正确态度是抽自己几个嘴巴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热点,而不是幻想你还是上一个热点的参与者。大药厂的经营模式决定了他们对某些风险的本能规避,但一旦某个颠覆性技术有了雏形,大药厂对于快速完善这个技术还是有非常大的优势和冒险精神的,默沙东开发Keytruda是个很好的例子。
Viehbacher虽然没有指出哪个领域可能是下一个热门,但这个问题基本是由疾病负担和技术成熟程度决定的。常见病如中枢疾病、肾功能障碍、NASH,罕见病如耐药菌感染、ALS、DMD等都可能。
具体项目选择上也有一定规律。一是要和现有标准疗法或者机理上,或者优化、筛选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当然机理上区别很大可能是比标准疗法好很多但也可能差很多。也有可能和标准疗法殊途同归,虽然机理不同但临床疗效无区别。但在没有伯乐的时代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是个无奈的办法。和已有机理很类似或者优化、选拔药物方式没有变化找到颠覆性药物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资本和基础研究的支持要适度。如果你的项目只有你一家感兴趣,三年五载也没有基础研究进展或者竞争对手专利出现,那即使这是一个优质项目仅凭一家之力,无论你是大集团还是诺奖领衔的超级研发团队,都难以有效地推进项目的进展。这样的资本效率得不偿失。当然相反的情况是过多的资本关注某个领域。虽然进展很快但僧多粥少,即使技术问题快速得到解决但市场相对于竞争者太小,不足以回报资本。
颠覆性项目的执行也要和普通项目有所区别。要想让千里马日跑一千,就要允许它不跑的时候也比其它马多吃几担粮食。不能按普通项目Kill the losers的标准随便终止颠覆性项目。项目早期出现生命表征消失的情况非常多,如每一次都放弃急救那哪个项目也存活不下来。即使最强大的团队、即使有多家企业并肩作战,极少有项目不经历九死一生能成功上市。当然过犹不及,资本不是无穷无尽的。和其它规则一样,平衡是关键。即要锲而不舍,也要见机行事,这即是废话也是对drug hunter判断力的恭维。Kill the losers是保护资本的必要策略,但persistence却是成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比其他人能更好地平衡不到长城非好汉和不撞南墙不死心是Viehbacher掌管这20亿的原因之一吧。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