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网上有一个段子, 大概意思是某厂的香皂包装生产线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他们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后来一个小工在生产线旁边放一台电风扇把空皂盒都被吹走了,花了几百块钱解决了同样问题。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也无关紧要,但这里面确实有值得人深思的东西。如果这个技术难题再复杂10倍,没有电风扇这么简单的解决办法会是什么情况?小工的知识已不足以重复电风扇的奇迹,只好望洋兴叹。博士后的系统成为主流技术。其小组可以每年都可以对检测、机械过程进行改进,成功率逐年提高,成本逐年下降,时不常还拿个创新大奖。其它厂家则纷纷效仿,而忘了小工的那个思路如果继续完善可能会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基本就是现在新药研发的状况。新药研发比肥皂盒残次品检测要复杂无数倍,小工即使有想法也没有资金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于是整个行业把全部财力、物力放在如何继续优化博士后的工作系统上,即使其它非主流研发模式在某些疾病领域依然可能更高效。由于这个体系的内在效率可能不够高,所以大家必须竭尽全力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没有精力关注其它模式,陷入所谓隐身大猩猩怪圈。
1999年Daniel Simons和Christopher Chabris发表一文章测试人的认知缺陷。这个实验是有3个穿白色球衣和3个穿黑色球衣的人分别传一个篮球,然后让被测试者数白衣球队传多少次球,但在这个过程中(共约30秒)一个穿黑色衣服装扮成大猩猩的人走到镜头中并对着镜头做鬼脸,文章说有50%的参试者由于专注于数白队的传球次数而没看到大猩猩。新药研发也一样,大家过于关注改善主流模式效率时对非主流的进展就更不敏感。
没人知道非主流研发模式是否更高效,但最近几年上市的Pirfenidone、富马酸二甲酯、Firdapse等非主流药物的成功令人不得不质疑是否所有人都要加入PD-1抗体的角逐。当然有远见的投资者会看穿眼前的喧闹,比如现在生物制药最活跃的VC之一LifeSci VC支持的治疗策略即包括Unum这样开发二代CAR-T的免疫疗法公司,也有 Zafgen那样开发Beloranib这种含有两个环氧乙烷的逆天分子用于对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减肥。研发策略的多样性对制药工业十分重要,不要忽视非主流药物和非主流策略。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