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今天一大早朋友圈就被一部叫做《我不是药神》的影评刷爆了。这部电影以从印度向国内贩卖仿制药物的陆勇为原型,据说尚无差评。虽然我并没有看到这个片子,但从介绍看基本是描述患者在死亡和非法购买药物之间的痛苦选择。因为我们就在医药这个行业,所以今天就讲讲这部还未上映电影背后以药物可及性为核心的诸多社会问题。
【药源解析】:人们常说生命无价,这虽然有点不现实但基本靠谱,生命即使不是无价也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东西价值更高。大诗人裴多芬也只提到两个比生命价值更高的东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么算账就不好说了。虽然也有殉情的,但和离婚的比要少很多。至于F word古人说的好、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对多数人来说生命价值极高,生存权远高于知识产权。如果必须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所有人都会、也都应该选择生存权。所有人包括知识产权拥有者和执法者都应该知道这个现实,你可以惩罚违法者、但应该知道在所有人的心中生存权远大于知识产权。这可以算作药品消费第一定律,毋庸置疑。侵犯知识产权在任何国家都不是死罪也说明这个定律的合理性。事实上多数国家已经没有死刑,显示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认同。
生存权高于知识产权不等于知识产权不值钱。消费者要知道救命药不是毛毛雨,并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救命新药都是一群你们不认识、没听说的人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没日没夜工作、积累几十年才得到的人类文明结晶。你花一块钱能买一片抗癌药不等于这片药的成本是一块钱,之所以有人卖一块钱还挣钱是因为他们偷了或者抢了别人的知识产权。有人说就一片药怎么卖几千块一粒?这是因为找到这片药的配方需要大量投资、包括大量失败的投资,只有这些投入能在市场上以一定利润率收回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新药市场,否则谁也无药可用。新药的平均利润率确实不低,但不象宣传的那么高。制药工业比鼎盛时期萎缩很多,若干前世界500强公司过去10年破产或被兼并。至于为什么印度这样的国家可以明抢知识产权背后的故事很复杂,就不在这里说了。总之你在黑市买的廉价药物是榨取了别人的劳动和心血,并非合理合法。
新药的高风险、高成本和生命高价值之间的矛盾现在是世界性难题,美国这个最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支付不起医疗费用。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世界各国政策各异,但各有各的问题。发达国家以全民保险作为支柱政策,但健康的年轻人可能认为强制保险是对他们的掠夺。发展中国家保险不完善,低收入人群无暇关注健康保险,毕竟吃饭、住房是首要生存需要。健康保险应该是排在吃饭睡觉之后的高优先消费,但这并非现实。卖肾买手机虽然是极端个例,但反映了人们在健康和非必须消费之间的选择。整个社会需要对新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个准确评价,建立全民参与的支付系统。不能健康时买新款手机、得病时买印度假药。当然对于最低收入者国家或慈善机构需要给与帮助。
更关键的问题是社会对新药价格的认同。新药的生产成本通常很低,主要成本是开发和失败损失,而这部分成本完全是与社会认同的新药价格挂钩的。药价越高,厂家越愿意冒险和增加投入。这一方面加快新药发现、上市速度,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增加失败率和成本。反之,社会也可以说PD-1应该一毛钱一针,但以后病人也不用期待有更新药物出现了,因为药厂都得改行做手机了。当然各国经济水平不同,对新药价格的容忍不可能一致。现在的现实是美国消费者为全世界新药买单,因为多数新药利润来自美国、美国药价远高于其它国家。欧洲、加拿大这样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印度那么暴力、但也压榨药厂。印度这样明抢虽然药厂也没有太多办法,但长期看对印度新药发展没有好处。药厂不会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所以印度独立研发新药的生态系统难以建立。你自己国家特有疾病的药物开发就得等发达国家有空的时候才能排到日程上来。
如果有药物能让病人避免死亡或疾病折磨,所有病人都应该得到需要的药物,药品毕竟不是可有可无的普通消费品。但是新药的开发和生产是需要巨额成本的,让新药投资者为所有人买单也不合理。整个社会需要达成新药是必需品这个共识、缩减其它开支,建立一个没人需要买印度假药的支付系统。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