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投资人可以算是中国新药金牌投资人?如果您用100块钱投资中国新药,10年后连本带利收回10块钱,那么恭喜您、按照目前轨迹您可能就能算是中国新药的金牌投资人。这听上去像天方夜谭,但是这确实是可能发生的事。
120年前,戊戌,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变法图强的尝试被旧势力粉碎,大清帝国在风雨飘摇之中加速坠入深渊。2年之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国的都城又一次经历了被异族人攻破的劫难,恰如它200多年前被异族人攻破一样。60年前,戊戌,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正搞得“风生水起”。刚刚成立9年的“新中国”,高呼“赶英超美”等嘹亮口号向“共产主义大步迈进”。然而,在随后的两三年中,那些原来“亩产十万斤”的土地竟“突然减产”,几千万人“非正常死亡”。
2018年,戊戌,中国现在正在经历一次新药大跃进,各路英雄现身武林,以各地方言描绘着无比宏伟的愿景。2018年这场新药大跃进已经到了一个高潮迭起的阶段, A轮融资超亿美金司空见惯,融资额度纪录被不断打破。是什么样的行业积累和技术爆炸导致了中国如此乐观的新药环境?这一切可能是空中楼阁吗?
如果大家仔细深入研究这个美丽外衣包装下的实质内容,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中国新药是通过修饰确证靶点活性配体得到所谓的新药类似物,这与真正的me too新药都有质的区别。世界少有这样的新药式,为什么会在中国流行、呈现如此燎原之势?新药市场独占期约为10年,滞后首创6-10年了还是新药吗?新药都分子结构新颖、但并非新分子都能成为有价值的新药,时效性是新药的一个核心特征。为什么中国批准的新药国际上不认可?这样的新药类似物真的会被未来的中国市场所接受吗?投入的大量资金最后谁来负责?
这场新药大跃进诞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产业链不完整。现在多数新药创业者是临床前或者新药早期科学家,对于新药的后期临床以及新药的商业操作缺少经验。特别是对如何通过临床实现医药经济学价值而给支付系统提供定价依据,目前在中国新药创业者的群体里无人关心。新药如果不能为支付系统节约费用或为患者带来真正价值,支付系统为什么要支付你的新药?
其次中国新药投资人对新药概念理解深度不够,很多人错误以为新药是结构新颖的仿制药。由于新药理念初级,无法基于新药的经济价值做出判断,片面认为中国新药类似物的靶点清晰,类似结构已经成药,所以成药的风险不大。这个简单逻辑的缺陷在于忽略未来产品的竞争劣势。
第三,中国医药行业过于急功近利。中国新药领域整体能力与美国差距30年,和印度也有10年差距。中国医药产业明显落后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无法和中国的整体发展匹配。不去下功夫开发新技术平台、寻找新靶点,与同靶点其他新药的任何不同都可以号称是me-better、甚至是best-in-class。靶点是现成的、结构类型是现成的,只缺best-in-class情况即使有也不是留给替补队员的。
由于中国过去的医药市场独成体系,注册系统和支付系统均体现迥乎国际规则的局面,所以有个别新药类似物在市场上短暂获利的“成功案例”。加上国际大药厂不断强化新药开发而削弱新药研究,导致大量裁撤研究阶段的团队。这些对于新药缺乏全面理解的新药团队来到中国,和急功近利、同样对于新药缺少全面理解的资本一拍即合,开始了中国特色的新药之旅。PD-1(L1)和CAR –T药物如雨后春笋超过百家,各个都自称me better甚至是best in class。现在已有几家这样的新药公司实现了IPO,似乎增加了这个模式的可信度。
但是中国医药真的能够区别于国际新药规则独树一帜吗?未来没有任何临床需求的中国新药类似物真的会在中国有商业机会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中国医药环境改变了,中国医药环境和国际接轨的速度超乎想象。现在注册系统已经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了,随着人口老龄化支付系统被迫加快和国际接轨。中国支付系统越来越务实,只可能对解决真正临床需求的药物给与支付,那些披着民族创新外衣、没有任何临床需求的新药类似物将难以获得中国医保支付。
那么未来5年的局面是什么?投在中国新药资本的归宿如何?大概率可能是中国新药投资人所投资新药机构实现IPO的比例低于1%。即使IPO(IPO并非退出机制、而是融资机制),因为上市无法实现销售业绩市值最后也会接近归零。这是一个击鼓传花游戏,如果理智投资人愿意打折抛出股票,或许会有些收益。但是最终多数这些IPO公司股价必然随着其缺少真正价值新药类似物的失败而被中国市场抛弃。
很多新药投资人可能表示不服,难道不通过IPO就不能获得投资回报了吗?批准上市以后做产业化不是价值更大?首先中国新药类似物在国际上极少有机会被认可。国外新药如果滞后于首创新药二年以上,市场竞争力会大大下降。这也是国际大药厂都在抢第一上市、主动终止那些无法抢在第一个或者一年内同步批准上市新药的原因。
其次,中国新药类似物往往是一哄而上高度重叠,但是国家不可能同靶点批准过多的新药类似物在中国上市,即使批准了也只会导致全部同靶点新药类似物失去市场机会。因为这些新药类似物在中国批准上市时,同靶点进口药已经卖了6-10年了,价格越来越接近中国国情。等到中国新药类似物批准上市时,市场剩余空间本来就非常有限了,如果批准过多的新药类似物在中国市场必然导致混乱局面加剧而所有中国新药类似物都无法实现收益。这个市场空间、时间非常短暂,新药类似物销售还没达到峰值就出现了同靶点的仿制药。进口药在中国上市的时候专利剩余差不多10年时间,即使中国新药类似物滞后的时间是6年,加上销售达峰时间的4-6年,中国新药类似物的结局基本上是在实现销售达峰前被同靶点的仿制药代替。即使这个新药类似物的价格是同靶点新药的10%,支付系统也无法说法医生和患者来替换原来的已经在使用的新药。
因此,即使中国新药类似物的批准率也能够达到10%,就是说投资的新药公司的100个新药会批准成功10个,这10个新药也最多只有1个有非常短暂的销售收益,还远远谈不上赚钱。即使不通过IPO,通过批准上市来实现新药类似物的价值还是没有办法体现投资收益。
当资本失望了以后,这个行业怎么办?中国新药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可惜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失去临床需求的新药类似物未来在中国商业机会渺茫,新药类似物这样南辕北辙的商业逻辑是零和1的关系,没有找到临床需求的新药类似物终点是万丈深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缺资金、不缺技术,缺的是正确的新药理念和真正懂新药的人才。所有急功近利的新药类似物前景已经一目了然,其实新药创业者多数也已经看清楚了,但是几乎全部新药创业者都本能地拒绝改变。
投资企业市场IPO的比例低于1%,投资的新药在中国批准的几率低于10%,轻微盈利的机会低于10%,中国新药类似物可以持续吗?未来5-10年,大家会发现大量不同阶段的新药被搁浅,这个行业终于回归正常状态。受伤的资本会暂时离开中国新药,这个严冬的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超过每个人的耐心。大跃进之后必然会出现大萧条,这个规律千百年来没有改变过。
但是只有经过这个大的调整,中国新药产业才能够最终和国际接轨,把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当成新药的唯一出发点。未来5-10年,中国原创的新药可能有5-10个药被国际认可,但只有真正懂新药、不跟风的冷静投资人才能够分享到这个果实。若干年后医药行业年轻后生和前辈探讨曾经的中国新药牛人时,那些参与过新药大跃进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回味起这段历史或许心有怅然,忌讳莫深。往事不堪回首,新药没有捷径。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