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新闻事件】:今天的《Nat. Rev. Drug Discov.》报导欧洲先导物工厂正式开工,这个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高通量筛选和初步先导物优化的平台。这个项目计划筹集50万化合物,并建立一个高通量筛选中心,耗资约2亿欧元。
该机构合作者包括拜耳,杨森,默克,阿斯列康,赛诺菲工业巨头和一些科研机构,共有30个单位参与。制药企业将提供30万化合物,学校和中小企业将提供20万化合物。筛选中心机划每年筛选24个项目,希望1/6的项目能够找到制药工业的合作伙伴。
提供筛选靶点的教授将获得筛选结果的知识产权,但如果需要继续优化,后续化合物的产权则由优化者和靶点提供者共同拥有。由于有商业成分,参与者不能随便发表工作成果,而是需要事先得到该机构的允许。
【药源解析】:靶点确定以后,高通量筛选是创新药物研发的第一步,而一个高质量的化合物库是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先导物的重要性。现代药物化学即使在全副武装的优化技术装备下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一步优化先导物,所以优化结果是否能达到上市药物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优化的起点,即先导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2004年曾有一个10年的计划,建立一个公共的化合物筛选平台以供制药工业以外的科研人员提供新药研发的机会。在此之前,大学教授如果发现药物靶点只能和制药公司合作才能开展研发工作。NIH的这个项目共合成了38万化合物,每年筛选~100个靶点(不一定是全新),共发现300个分子探针(即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等性质好到可以用来可靠地研究目标靶点的生物性质,但还不足以作为先导物)。仅2012年这个项目就花了近1亿美元,所以欧洲的这个机构算是省钱的。
【未来影响】:中国如果想加入原创药物的研发,迟早需要类似机构。靠单个企业的积累速度太慢,从供应商购买知识产权又是问题。从全国的药化,合成实验室收集是个途径,但得需要有人牵头做这个事情。化合物的质量控制也十分关键,如果以数目为目标,多数实验室会用成熟的有机反应,一般是多组分偶合反应合成大量类似化合物。这个途径有很多问题。一是这些反应已经被用过很多次了,所以知识产权是问题。二是这样产生的化合物库虽然数量大,但多样性差。三是这些能快速生成大量化合物的有机反应多数导致溶解度很差的化合物,可优化性差。
另一个问题是筛选的花费。筛选一个50万化合物的库可能耗资几万到上百万美元,如果化合物质量或多样性不好可能需要多次筛选,成本更高。即使找到一些活性化合物,即使初步优化也得需要不少投入,现在有多少企业原意花这笔钱也不好说。但是我想现在是有人出来牵头组织这个事情的时候了,希望今天这个新闻能给科技部或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有所触动。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