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njamin Shobert
【药源按】福布斯最近发表Rubicon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Benjamin Shobert文章,以中国发展清洁技术产业的套路和成功为例,论述并预测中国的十二五生物发展计划最终将再挖走美国引以自豪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产业,复制“清洁技术产业”奇迹。药源以为这篇文章的分析太片面,完全忽略了“清洁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并不妄自菲薄,也相信有一天中国的生物技术会跻身于世界高科技之林,但很难相信会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时期之内。仔细研究国内各个公司、高校的研究项目就会发现,尽管国家投入较大,但除了一小部分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准、软硬件都达到世界一流以外,大部分企业、院校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揠苗助长”、“霸王硬上弓”的扶持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反过来不如去支持有一定能力的企业走出国门,把研发做到美国去,边学边练,待时间成熟以后,再以点带面,把中国的生物技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挖走了清洁技术产业,生物科技会是下一个?
在美国各地,无论那些目光短浅的政客、有担当的政策制定者和焦虑的企业家存在怎样的意见分歧,他们都认识到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绝非偶然。中国政府领导人认识到,依靠清洁技术能够满足的一项迫切需要。他们作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要把清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突破口之一,进而带动中国的制造业密集型经济向价值链上游推进。中国中央政府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就调配资源,提供奖励,资助基础研究,推出学术活动,这一切不仅是为了刺激国内清洁技术公司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从根本上让中国对清洁技术企业家的吸引力超越世界其他国家。
在中国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之际,我们可能很容易忽略中国在实现这个目标上取得了多么非凡的成功。即使那些对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批评最尖锐的人,也难以争辩中国在创建充满活力的清洁技术产业方面多么卓有成效。在美国,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很可能证明是不可逾越的,尤其是因为美国国会不愿意制定出一套更加协调一致的产业政策,以此来与中国重点倾斜的清洁技术产业相抗衡,并提升美国经济中的某个特定产业。倘若中国能在清洁技术方面打造出如此有效的发展策略,那么这一幕是否会在生物科技市场上重演了呢?
作为中国“十二五”计划的一部分,中国计划在五年内投资超过2,500亿美元,用于发展国内生物科技产业。其中大部分资金将流向100多个现有的生物科技园区以及200多个孵化园区——这些场所全部致力于中国新兴的生物科技产业。在这2,500亿美元投资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用于开发新药物的政府基金,规模预计达300亿美元。在2012年,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美国,中国达到了680亿美元,而美国则为440亿美元。美国在生物科技公司方面的投资额一直难以达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停留在300亿至350亿美元的区间内。
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表明,每年会有高达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该领域。诚然,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大部分投资将用于建立学术机构(这个数额难以量化,而美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总支出中包含此项开支),以及创建基本的产业基础设施——而美国在这方面早已投入资金。同样,你可以提出一个很好的论点,即美国在开支方面的选择更加谨慎,而且能比中国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些资金。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早在中国清洁技术产业的建立初期,美国是否也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论点呢?
一些最大的国际制药公司认识到,他们需要做的不只是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现在,他们需要通过在中国国内进行基础研究与开发,以此把中国视为新药物的产地。就像在清洁技术和其他产业那样,中国政府已经把国际制药公司与中国之间的技术转让放在了更核心的位置。与此同时,国际大型制药企业逐渐意识到在中国本土为其市场开发药物的价值。在2011年底,默克公司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用于研发。其他九大国际制药公司也都公开宣布,将在中国增加总额近22.5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发展各自的研发能力。
目前的趋势是主要关注于大型制药公司在做什么,以此了解中国的生物科技政策正如何努力创建一个重要的国内生命科学产业。然而,更加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及国家配套政策会如何使中国成为一个吸引全球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前往发展的目的地。如今,还有许多问题阻碍着这股潮流形成规模:知识产权问题仍然存在,在大多数先进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技能组合上,中国还不如美国。而且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在中国做项目往往缺乏明确的限定,因此难以保护这些公司在本土市场或世界其他高增长新兴经济体的销售。虽然面临种种这些问题,但许多初创公司发现,美国及欧洲的资本市场已遭到封锁,而与大型制药公司提出建立合作关系又吃闭门羹,因为这些大公司不能冒险资助这些初创公司正在从事的颠覆性创新技术。
当初,有许多美国清洁技术企业家发现,自己无法募集到投资,也无法如中国那般迅速进入美国市场,于是选择前往中国发展。美国生物科技企业家可能也会发现,中国是一个更适合他们创办公司、打拼事业的目的地。眼下这似乎还不太可能,但生物科技公司在美国越难以筹集资金,美国对初创公司的监管制度变得越复杂,那么中国从美国成功“挖角”的高新技术产业就越有可能不只是清洁技术一个了。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