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尚未独立在欧美主要市场上市过任何原创新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虽然由中国科学家发现,但是由国外企业按欧美的市场要求开发上市的。在企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医药企业的领导者无疑都会以在欧美市场上市原创产品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按照目前中国的研发实力和欧美市场的上市要求,第一片中国创造药物何时能登陆欧美市场呢?
中国企业最早做真正意义的创新药物研发大概开始于2006年左右,主要驱动力是国家改变了新药审批政策。说实话当时中国的企业还远不具备研制原创国际水平新药的能力,但是2006年左右也是西方药厂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大规模的裁人也差不多从这个时候开始。当然有不少中国籍新药研发人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有些人选择了回国工作或创业。这些人的加入使中国企业至少知道新药研发有多难,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几个财力比较雄厚的先驱企业如恒瑞在理论上有了发现新药的可能。比如恒瑞早期的CSO邓炳初博士的确对新药研发的全过程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制定的me-too为主的研发路线是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这个理念得到所有参与者的认可,因为风险是很容易沟通的概念。只要一提15年,10亿美元这个统计数字,所有老总都会同意这活咱现在还干不了。
Me-too, me-better是中国早期新药研发企业的核心研发理念,这个理念当时有非常强有力的事实支持。在此之前,多数大品种都有至少4-5个大小差不多的同类产品。Tuft当年的研究表明一个机理至少得第5个me-too药物之后价格才会受点影响。立普陀是第5个上市的他汀,但2007年正是其巅峰时期,年销售130亿美元。这对所有制药老总都是无法抵制的诱惑,极少有人能有前瞻的眼光,想一想你现在开始的项目得10-15年后才能上市,那时你第5个上市是否还有同样前景。
其实自2000年起,FDA批准的新药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但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背后的真正危机,当然那时中国的企业更没有能力看出其中的奥秘。现在回头看,这些年新药产出的下降是和申请上市产品立项时(85-95年间)的理念和2000年后的审批标准之间的冲突有很大关系的。80,90年代,西方药厂也是以me-too为主,而2000年以后缺乏区分的me-too产品越来越难以批准。另一个重要变化是80,90年代改善血液指标的新药就可以批准上市,而2000年后疾病的临床硬指标的改善越来越成为上市必要条件。这样大大增加了开发成本,所以很多厂家放弃了这些过时产品的开发,即使完成开发批准率也不高。
现在FDA的政策日趋明朗,即和已有药物比必须能显著改善疾病本身的药物才能轻松过关。FDA今年把史上第一个突破药物称号赠予Kalydeco释放非常明显的信号。而制药企业也开始适应这个新的现实。上市新药在2011,2012连续两年递增,而2012年接近记录的39个新药更令人耳目一新。这39个药中有17个是首创药物(即非me-too),多数是罕见病药物。现在的趋势十分明显,全新机理,真正好于已有药物,无药可治的罕见病药物是现在科技水平和市场消费能力能承受的唯一选择。即使偶尔有大产品问世如DPP4抑制剂,也几乎是赢者全拿。Me-too产品上市很难,销售更难,如果me-too也必须有明显区分。即使新机理也必须显示真正价值。比如现在这些新型抗凝药是否能取代华法林,甚至能否收回开发成本还有待观察。历史上,新药是唯一不受性价比约束的产品,但在各国政府财政短缺,保险公司日渐参与患者健康管理的趋势下,80年代那种me-too跟踪大品种就能养家糊口甚至还有酒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矣。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现在中国企业的在研产品能在欧美市场上市并赚钱的几乎不存在。如果能认清未来欧美市场(消费者+药监部门)对新药真正价值这个不可逆转的新要求,现在选择正确的研发项目,今年可以作为中国创新药物元年。如果企业有足够的眼光和耐心,2025年左右有可能有中国创造药物首次登陆欧美市场。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