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顺
【新闻背景】2013年11月22日,美国FDA要求总部位于加州并有谷歌背景的一家基因测序公司23andMe Inc.停止销售其唾液收集套件、个人基因测序服务(PGS)、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其它未被FDA批准的检测业务。因为到目前为止,该公司还没有证明这些检测临床上有效。为此,全美支持和反对23andMe的双方展开激烈辩论。支持23andMe的人认为,每个人的基因序列以及相关的遗传学信息是个人资料,本人有选择知道,并依此评价自身健康风险的自由。
【药源解析】胆儿大是魄力,胆儿太大就是玩火。笔者感觉23andMe应该是后者。
23andMe用“人类基因组23对染色体和我”取名。在2007年得到谷歌390万美元的首期资助,同期投资的还有基因泰克、新企业家协会、和Mohr Davidow风险投资公司。加上去年的第四期筹款,公司的总投资大约1亿2千6百万美元。公司创始人之一的Anne Wojcicki任首席执行官(CEO),她也是Google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的妻子(现已分居)。23andMe是一家提供个人基因检测服务的生物科技创业公司,自2007年11月开始经营和接受业务。顾客只需把2.5毫升的唾液样本寄给公司,同时交付99美元,就能分析近一百万个基因位点,获得包括个人基因变异信息、罗患特定疾病的风险以及对多种药物敏感度等超过250项检查结果或健康评估的报告。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儿好得难以令人置信。随着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的完成,有98%的基因序列获得测定,准确度高达99.99%。为此,人类一度希望能破译遗传学信息,在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疾病的产生过程,并根据基因信息预防,评估罗患特定疾病的风险。近十几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突飞猛进,高通量测序成本下降了近万倍,测序每个样本1000美元以下。11月19日,Illumina公司MiSeqDxTM 高通量测序仪获得FDA认证,用于临床分子诊断应用,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而且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台获得FDA临床认证的二代测序平台。所以23andMe的业务似乎让“共产主义早日实现”了。而且是天上掉馅饼,只要区区99美元就获得一份梦寐以求的健康风险报告。
因此,23andMe的基因检测服务广受大众欢迎,不仅频频登上CNN、CNBC、福布斯、TodayShow、FastCompany等著名电视或杂志,还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8年度最佳创新发明。23andMe公司目标积累含有一百万个样本的基因数据库。而截至2013年9 月,公司已经达到目标的百分之四十。但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到目前为止,23andMe公司的基因检测业务并未得到美国FDA的批准。
2013年11月22日,美国FDA要求23andMe停止销售其唾液收集套件以及其它个人基因测序服务(PGS)。FDA指明23andMe违反了联邦法律,因为其产品声称可鉴定针对250多种疾病和评估健康风险,而根据规定,只有获得FDA认定的医学测试才被允许做出此类声明。如果该检测系统不准确或临床相关性不够高,给顾客造成的误导是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巨大危害。比如BRCA基因变异,指明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增高。而假阳性有可能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摘除等风险。所以,该类产品必须接受FDA的监管。
在一定程度上受23andMe和媒体宣传的影响,很多美国人对FDA的执法并不买账。他们认为个人的基因序列以及相关的遗传学信息是个人资料,本人有权利知道,而23andMe只是提供这种服务。
笔者以为,尽管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医疗以及相关的诊断是特殊商品,绝大多数顾客无法自己判断商品的价值、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铺天盖地的广告、明星代言等营销策略极具误导性,而受本领域最杰出专家支持的FDA是唯一能证明一项发明或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临床分析有效性的权威机构。否则,骗子和假药就满天飞了。
美国FDA是不是象23andMe的支持者说的那样,对23andMe故意刁难呢?对此,FDA官员表示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其中包括14次面对面和电话会议、数百次电子邮件以及几十次的书面交流,来评估23andMe产品的拟定用途,并向该公司提供了需要提交的相关数据和材料以便评价这些产品对拟定用途的临床依据。显然,23andMe的产品没有达到FDA认可的标准,亦即其临床和有效性没有被监管机构所承认,对此,公司随后的工作重点并不是解答FDA的质疑,而是半年没有回复监管机构的问题,同时继续扩大营业和广告范围。首席执行官Anne Wojcicki准备荣登FastCompany杂志封面,畅谈23andMe如何革命性地改变全球医疗健康业。
很难想象,一个从事FDA监管业务的公司长达半年拒绝回应监管机构,且无视FDA的要求,在未得到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制造舆论,扩大影响。笔者以为这不是公司的无知,而是另一种营销策略,公司已经准备和FDA开战了!那么结果将会如何呢?按照福布斯分析员Mathew Harper:这项决策有助于推动基因检测前进的步伐,但事情的本身会砸掉公司自己,这是他从业13以来见到的最愚蠢的发展策略。“I think would potentially win points for the movement the company represents but kill the company itself, or it is simply guilty of the single dumbest regulatory strategy I have seen in 13 years of covering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的确正如Matthew Harper所说的那样,美国舆论前所未有地关注基因检测的立法问题。而且23andMe的口号符合公众的愿望,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二代高通量测序的获批,人们希望从此能通过基因信息获得预防疾病的手段,评估个人健康的风险,预测不同个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做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
然而,愿望和现实还有较大距离。人类是否能做到依据基因信息,预测各种疾病的风险至少还要通过以下三种挑战:(一)科学性。虽然我们几乎已经获得高通量测序的能力,但遗传信息和临床疾病的相关性还远没有被证实,无法正确解读特定基因序列改变的真正含义。这需要大量基因和临床信息的积累,这需要循序渐进,也是目前美国FDA的策略。比如,批准Illumina公司MiSeqDxTM 系统的同时还批准了囊性纤维化基因筛选试剂盒和囊性纤维化基因临床检测试剂盒,从而提供一部分被临床证实的基因-疾病的检测服务。(二)技术性。理论上的可行和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较大距离。产品的可使用性、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稳定性,便携性以及可自动化程度等都是技术上的挑战。(三)可运作性。商业运作模式也是另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说是提供服务还是提供产品?依据产品盈利还是积累样本数据。比如23andMe的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而每个样本的99刀收费显然远远不够成本,那么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如何合法地使用顾客的遗传资料获利?
不得不说,23andMe的倡议是好的,也是公众的愿望。但做法是玩火自焚,既不严肃也缺乏科学。通过娱乐的方式给公众传达一个“远远超前的”,“基因检测无所不能”的错误信息,对将来250亿美元的基因检测市场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笔者同时也拭目以待,看看美国FDA如何应对这种无视监管机构的商业行为。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