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随着主要市场药监和支付部门对药品性能要求的改变,整个制药工业的产出比90年代有明显下降。一个大家公认的原因是现在制药工业的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从投入和产出看,这个宏观看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福布斯的分析家粗略统计阿斯利康在1997~2011年这 15年中投入589亿美元, 只研制出5个新药, 平均每个药物的成本近120亿美元,这显然不可持续。也正是大药厂的这种表现令有些人认为大药厂的创新能力低于小型生物制药公司,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首先,如何定义创新力。创新力应该用产品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新价值来衡量,但这很难做到。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的销售额应该反映产品价值,但遗憾的是药品作为特殊商品病人很难做到自由选择。产品销售和公司股票直接相关,但以公司股票衡量创新力又受时间段影响。2004年咨询公司Ernst Young发现在1990至2003年间,美国上市生物药公司投资者共损失400亿美元(作为比较整个航空工业在1947-2003年共损失50亿美元),但2003年正是生物泡沫崩盘的时候。而那十几年也正是大药厂每年都两位数增长的时候,所以这样乘人之危的比较也不公平。同年,纽约时报报道自1978至2003年,投资者共在生物公司投入1000亿美元,共上市100个药物和疫苗。这和那时候整个制药工业公认的数字每个新药10亿美元很接近。
一般来说人们更常用上市的新分子药物个数作为指标,但这个指标也不完善。有的药物成本很低,市场很小,但有的相反,市场大但风险也大。有时候一个白雪公主比七个小矮人还值钱,所以光用个数衡量创新力并不十分准确。尽管如此,我认为新药数目比股票价格更稳定,所以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折衷。很少有系统的研究统计新药的来源。我唯一知道的是2010年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的一篇文章,统计1998至2007年间新药的来源。结果发现在252个新药中,58%来自大药厂,18%来自生物制药公司,24%来自大学(其中16%转让给生物制药公司,8%转让给大药厂)。但投入数据并没有,即大药厂花了多少钱才发现了这58%的新药未知。所以也无法衡量那个群体创新力更强。
这是我能找到最完整的数据,我认为最好的结论是难以判断大制药集团和小生物制药公司谁创新能力更强。那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大药厂创新力较弱呢?一是大家公认机构大了必然导致官僚作风。这个毋庸置疑,但也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弊端。这种决策效率的损失是大药厂丰富研发经验和完善研发机构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像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一样,你不可能同时有大企业的资源和小企业的灵活。还有一个人们事实经常忽略,即这个官僚体系同样影响从小公司买入产品的命运。发现药物分子是药物研发中相对容易的事情,困难的事情是决定那个药物分子值得公司10亿美元的开发费用。不管药物分子是由大药厂自己发现还是由大学、小公司发现,都得由大药厂的决策层决定哪个值得开发。二是,很多人认为小公司一般是围绕一个全新的技术成立,创建者是真正的相信者,也是天生的冒险家。这绝对可以是一个重要优势,但是由于创新药物的高失败率,信念需要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冒险也需要一定的纪律约束,因为这个行业的首创药物在3期临床的失败率高达75%。另外小公司缺东少西,经验不足,难免走些弯路,多些猜测。
大制药集团和小生物制药公司究竟谁创新能力更强?我认为根据已有数据无法判断。但我不能算是数据的观察是所有成功的小公司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研发,GSK在采用小公司研究模式后产出并未改善,P&G在砍掉研究部门后很快就退出制药行业。当然,所有大公司近几年也都迅速扩大了和小公司、大学的合作。借用《顽主》里的一段台词。马青:"我看谁TMD敢惹我?" 一壮汉:"我TMD敢惹你!" 马青:"那,,,,,,那,,,,,,谁TMD敢惹咱俩儿?"。谁创新力更强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合作伙伴。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