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新药研发的科学性有两层涵义,一是药物发现过程是否科学,药物的疗效是否有合理的科学解释,另一层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是否科学、严谨。但大家讨论新药研发的科学性时经常没有分清楚二者的区分,所以导致不少误解。
药物发现不一定科学,药物的疗效也未必能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释。事实上很多药物是偶然发现的,没有任何科学基础。早期的药物如吗啡、水杨酸是通过神农尝百草式的民间药物使用发现的,当时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药物有效。后来佛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Leo Sternbach清理实验室发现苯并二氮卓类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虽然这类药物的发现不完全是随机的(毕竟二者都是在做科学实验),但整个发现过程除了是发生在科学实验室外几乎没有太多的科学框架,和现在高度复杂、高度合作的理性新药研发比,这些药物的发现过程可以认为是不科学的。现在神农尝百草式的没有任何科学框架的药物发现几乎不存在了。虽然已有药物发现的科学体系可以捕捉到一些幸运的意外发现,但当代新药研发已越来越趋向科学化。从化合物库的设计与建立,高通量筛选,苗头化合物的复杂挑选,先导物的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蛋白晶体结构,各种复杂的生物评价实验,到动物疗效、安全性评价,当代药物研发是在高度复杂的科学框架下进行的。即使有时候也有运气的意外发现,但这个运气和发现吗啡的运气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药物的鉴定必须科学。无论药物是如何发现的,一旦进入临床用于病人则会一视同仁。药物必须通过严格、科学的临床实验证明比安慰剂,甚至标准疗法比更安全、有效。通常这个信息是通过至少两个大型、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得到的,而不是通过病人和医生对药物的直接体验。这一点药物和其它商品有本质区别。你买车用不着权威部门告诉你那种车最好,全凭你自己的判断。但对于药物没人有能力判断其价值除非有严格的科学数据。当然厂家经常为了降低风险,避免在无效药物上过多投入,在这种大型临床实验前会做一些小型的一期、二期临床实验以挑选最有可能成功的药物,但病人、医生、和药监部门并不关心这些实验的结果和科学性。
这两层意思的混淆经常发生在有关中医、中药是否科学的辩论中。支持中医的说中医如果有效为何要关心中医是否科学,是否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反对中医的说中医没有严格的科学证据证明其疗效。其实双方所讨论的科学性不是一个东西,前者说的是发现过程的科学性和疗效是否有合理的科学解释。后者说的是疗效鉴定的科学性。发现过程不科学无关紧要,但疗效鉴定过程不科学则无法作为药物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使用。这是中药无法进入欧美市场的主要原因,和西方是否认中药、中西医是否是不同科学体系没有半毛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中药如丹参滴丸在按西药的鉴定方式在做临床实验,因为这是进入欧美市场的唯一通道,也是证明其疗效的唯一科学手段。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