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顺
前瞻性的发展策略、国际化的结构布局、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转型和对应的资本运作直接导致如瑞迪20年增值1000倍的传奇,股价自1991 年至2011 年的20 年间上涨了1000 倍以上。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印度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授予药品的产品专利、只对生产过程授予方法专利的国家。不管这是不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1972年印度这一新专利法的执行成为印度本土制药业的转折点。除此之外,印度政府自1970年开始颁布并修订了一系列药品价格管制法案(DPCO),1979年进一步限制了370种管制药品的定价,使得印度本国绝大多数药品价格受到了管制,严重打击了跨国制药企业的垄断地位。这一系列价格管制法案和新专利法的实施沉重打击了过去占垄断地位的跨国制药企业,直接推动了印度本土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在当时的印度尽管本土制药企业占尽政策优势,1984年由安吉•瑞迪(Dr. Anji Reddy)创建的Dr. Reddy’s Laboratories(如瑞迪)并没有安于享受专利法和价格价格管制法案带来的优惠,创业伊始就制定了以印度为中心走向世界;国内市场为辅,国际市场为主的发展战略。技术上确立了原料药、仿制药、特殊仿制药、创新药、生物药循序渐进的发展主线。回顾如瑞迪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节点,笔者感叹瑞迪博士当时就展现出来超人的远见卓识,保证了企业30年平均23%的年销售额增长率。如瑞迪始于原料药,在短短的两年之后就首次向德国等国出口甲基多巴原料药,进入国际市场,1987生产车间又通过FDA认证,布洛芬原料药成为首个FDA批准的印度制造原料药;如瑞迪随后进入仿制药领域,1990年成为印度企业中首个出口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到欧洲的企业。在新药开发方面,1997年首个新药(NCE)授权开发,将糖尿病新药出售给诺和诺德;在生物仿制药领域,2007 首个单抗仿制药上市。今天的如瑞迪已经完成了产品整合,形成了以仿制药为主(70%),原料药为辅(20%),出口为主(80%),本土销售为辅(20%)的高度国际化的制药企业。1984年雷迪博士以250万卢比(¥24万元)创办的公司如今已成为16亿美元的印度第二大制药企业。
和如瑞迪相比,当然很多国内药企的表现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好:在过去12年中除了2005年、2006年的增长稍微放缓以外,整个中国医药市场都保持了近20%的年增长。即使在去年一年股票涨幅超过1倍的药企就有12家。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上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医药市场制胜的新规则》,中国医药市场至2020年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稳健增长。
但和如瑞迪不同的是,中国医药增长的驱动力不是本土药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医药出口的增加,而主要是中国政府投入的加大和病人需求的持续增长。从全球来看,中国人均GDP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医疗支出的增长超出世界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中国药企的增长并没有和国际竞争力同步。除此之外,就象笔者之前详细讨论过的,因为中国在投资环境、经营理念和市场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医药市场在流通领域的超额利润和生产利润的持续下跌,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和国际市场脱轨。这些“中国特色”尤其适应于中国本土企业,催生了很多本土药企高达40%以上的年均增长。遗憾的是,这个独特的竞争环境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民族企业,赶走了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公司之一阿特维斯(Actavis),促使一些象葛兰素史克那样的制药巨头和政府合作、降价,甚至运营有点举步维艰,但同时也损害了本土药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很多药企的规模都比360亿元市值的如瑞迪更大,但没有一家象如瑞迪那样,销售额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中国医药业还在继续养育习惯于温室的本土企业。而且在短期内中国医药市场的利润仍然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致使绝大部分药企安于现状。即使一些企业开始申报美国FDA和欧盟EMA,但以笔者看,很多更是形象工程,即使拿到了批文,也没有像样的销售。然而,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渐提高,逐步形成多元化医保体系,商业医疗保险的参与度也逐步增加。在新药开发领域,专利药市场将继续强势增长,虽然这些药物未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价格受到一定的打压,但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的价差越来越小,这些都会促使消除“以药补医”,导致中国的医药市场和国际慢慢接轨。预计到2020年以后,本土药企在原有体制下的优势会越来越小,这些都促使本土药企的国际化,转型已属必然。
不得不承认,印度的民族保护主义要远远高于中国。在印度除了专利授权的要求更苛刻以外,对部分适应症还推行“强制许可证”,允许当地公司忽视原研药公司的专利,生产并销售仿制药。即使如此,随着印度的进一步价格控制和国际化进程,印度药企在本土的增长已经放缓,象如瑞迪去年第三季度在本土的业绩非常一般。相反,凭借人力和环境资源、合理的生产布局和完善的资本运作,如瑞迪在美国的增长势头迅猛。如瑞迪2014年第三季度的业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瞻性战略带来的高速发展的继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前中国不少制药企业和如瑞迪上世纪九十年代相似:原料药占比过大、制剂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品种结构较为单一、出口不足、国际化路径不够明晰。当新药研发处于困难时期,全球仿制药却生机盎然。尽管中国药企有多方面的优势,但遗憾的是要成为美国药篮子不是中国。本土药企早就应该开始加速国际化进程了,而如瑞迪就是一个现成的样板。
【待续】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