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人丙
醉生梦死的假期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趁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制药工业的走向。
昨天把Fierce Biotech过去三年关注的年度15家创新企业查了一下,癌症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和RNA技术公司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剩下的也几乎全是专科病公司。虽然这45个公司仅是Fierce的一方意见,但这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制药工业下一轮技术创新。几乎无一例外这些公司在试图解决所谓罕见病的治疗问题。无独有偶,今天《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发表一篇分析过去20年EMA审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文章,多数年头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申请数目不超过两个。作为常见大众疾病的代表,这两类疾病患病人数远远超过基因疗法和RNA技术针对的适应症,也是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很显然曾经是制药工业核心的大众常见病正在成为制药工业的弃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也已有很多分析,我就简单列举几条。以前的盈利模式是薄利多销,病人数量很重要。而现在药品是奢侈品,不需多少病人即可盈利,使罕见病孤儿药成为可盈利商品。大众常见病都有一些药物,多数已经专利过期,要找到比这些便宜药更好的新药不容易,而孤儿药根据定义并无此问题。常见病很多时候是多个罕见病的组合,但由于诊断技术限制所以无法区分。所以药物在在这样不均匀人群的疗效通常不显著,只有通过大型三期临床实验才能看出疗效和安全性,令研发风险高度置后。很少有人愿意把26亿美元(现在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的宝押在一两个三期临床的结果上。多数人希望像罕见病药物那样在一期、二期通过机理标记的观测去除大部分风险。
这些因素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在制药工业全面放弃影响大多数病人的疾病也不能算是明智。我们是否过度被免疫疗法的欢呼声所吸引而忽略了其它开发机会?DMD儿童的确急需治疗药物,但全球近一亿精神分裂病人(很多发展中国家病人包括中国的治疗办法还只是一条铁锁链)同样需要有效药物。风险前置的药物研发当然相对安全,但如果糖尿病药物只能通过三期临床来决定胜负,相对来说所有竞争者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只是比赛方式不同。专科病药物和机理为核心的研发体制说不上谁是鸡谁是蛋,但二者显然十分匹配。我们是否也应该在目前生物学尚无法解释的疾病(如中枢系统疾病)做一些其它方面的投入,比如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的资源分配是否反映了疾病负担的分布?
制药工业应该冷静估价全社会的疾病负担,不要随波逐流只关注最热门的研发领域。但制药工业不过是投资者的一个投资工具,逐利是存在的基础。而药监、支付、和基础研究是全体公民通过政府来决定的,这些方面的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制药工业的走向。专科病无疑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但很多常见大众病也亟需更有效的新药,全社会应该平衡患者需求和资源配置,不要为了孤儿而弃儿。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