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昨天福布斯专栏作家、原辉瑞研发总监John LaMattina撰文讨论社会是否需要me-too药物的问题。这篇文章标题为“制药业的神经病:既要创新又要me-too”,有感于刚刚结束的福布斯健康峰会。会议开始有人指责制药业不重视创新,去年批准22个药只有7个是新机理。下午的议题则转向控制药价,大家又抱怨同类产品不够、没有足够竞争,导致药价过高。老先生满脸困惑地问: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药源解析】:当然得病的不只是制药业,从根本上讲病人、医生、支付部门也都既想更多原创、也要更多竞争。厂家希望原创药物是因为定价更具优势,不用和其它厂家打价格战。病人、医生希望更多新机理是因为选择更多。除了HCV这样的例外,多数药物只对部分人群有效,所以更多机理会覆盖更多病人。当然me-too药物可以引发竞争、降低药价,所以社会需要。Me-too药物开发相对容易所以厂家也喜欢,另外受优质靶点数量限制me-too不可避免。
原创药物开发难度更大、风险更高,从靶点确证、化合物筛选、优化平台建立、到临床开发病人选择、生物标记都需要自己白手起家。先别说这里面需要多少技术支持,就是设备齐全的大药厂也几乎每个新项目都要从头开发或改进一些新技术,这个漫长征途的风险更是很少有人能承受,就是财力雄厚的跨国集团也心惊胆颤。上百个新项目只能找到一个进入临床的候选药物,而进入临床的药物也只有不到10%能上市。每个晚期临床失败都伤筋动骨,而这个大家看到的失败还已经是建立在上百个外界根本没听说过的更多失败项目之上。
即使这样危险多数厂家还是愿意参与首创,前一阵的统计是70%以上的机理/适应症组合只有一个厂家在探索。原因是现在后上市的药物进入市场难度加大,最新统计显示现在快速渗透市场的新药正在减少,本周Spark和Juno因落后被投资者重罚反映了这个现实。在支付压力下现在上市就打折的案例越来越多,如HCV和PCSK9市场,就连CAR-T这样起死回生的新药也要无效不收钱。所以me-too药物多从价格角度考虑对患者更有利,另外如果一个机理只有一个药物,假如出了问题撤市(如Cox2抑制剂)患者将无任何选择,也对患者不利。
这个支付环境迫使厂家即使不是独一份也希望至少在首创集团里,如果领先的意外落马(如PARP抑制剂iniparib)或后来的显示意外区分(如立普妥)都有可能成为首创。事实上这个心理是造成所谓me-too现象的主要原因,多数me-too药物都是开始时间差不多、但因各种原因上市稍晚几年的项目,看到别人晚期临床数据才开始的传统意义me-too项目在西方市场现在已经很少。社会希望更多首创药物解决未满足医疗需求也可以理解,只是现在技术就是这个技术,无法做到药物又新又便宜。制药业纯粹是被逼疯的。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