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最近吉利德多个临床试验连续失败,从乙肝药物TLR7激动剂GS-9620到NASH药物simtuzumab;从钠电流调控剂eleclazine到MMP9抑制剂GS-5745,昨天JAK抑制剂momelotinib也未能显示比已有的JAK1抑制剂Jakafi更优越。今天Adam Feuerstein撰文说吉利德别再自己开发了,赶紧去买晚期资产。
【药源解析】:Feuerstein并非第一个要求吉利德赶紧收购的人。今年早些时候Leerink的分析师Geoffrey Porges也曾指责吉利德科学在丙肝市场快速缩小的不利情况下收购不力。而吉利德自己也确实在为收购做准备,比如虽然丙肝药物挣了大量现金仍然在利率较低时借了100亿。但是吉利德认为看得上的资产价格虚高,价格低的又觉得风险太大。上面提到那些收购资产先后失败,而竞拍Medivation又未能当机立断。Feuerstein认为吉利德抗病毒以外领域没有经验,其它生物制药公司比吉利德更会发现新药。所以吉利德应该把整个生物制药领域作为潜在产品线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建议收购Incyte、Vertex等企业。
去年Sovaldi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时CEO John Martin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说吉利德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高层都是科学家,为何仅仅过了一年这个科学家领导集团就失灵了呢?新药研发和很多复杂事情如股市一样大部分事件是随机的,你就是把整个制药工业最牛的领导者和科学家组合起来成立一个超级制药公司也未必就一定能成功。制药行业风险巨大、回报巨大,所以所有人都希望找到真正武功秘籍,但多数情况即使专家找到的所谓“规律”也基本是噪音。确实有研发型CEO如Vagelos造就了默沙东王朝,但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科学家领衔的企业业绩并不突出。用Nassim Taleb的话来说我们经常fooled by randomness。
新药进入临床后还有90%的可能失败,长期看最成功的研发型企业也只能平均每年上市一个新分子药物。所以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无论谁来领导。当然10%成功率是平均值,有人能做到15%、有人只能做到5%,那是三倍的区别。最好企业能每年上市一个新药只是上限,做不好也可能几十年如一日找不到任何新药。所以新药研发也并非完全是随机的。
新药研发关键是把那可控的10%做到万无一失,比如不要发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证明了疗效、安全性,结果因为生产出了问题被FDA延迟批准,今年已经发生若干类似事件。或者仓促找个半吊子化合物希望病人比动物模型更友好,存在best in class是first in class的无能,说明有些企业虽然幸运撞上好靶点却未能彻底优化自己的药物。另外把可赌的10%交给经验老道的操盘手,默沙东开发Keytruda的弯道超车和高度自律的追赶是个例子。最后不要在随机的那80%里面浪费太多时间。临床试验失败别浪费时间去做亚组分析,失败了两个同类药物就别再分析作为第三的你为何会成功了。不是说没有例外,但作为一个模式不可持续。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