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今天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rena宣布将其减肥药Belviq(通用名Lorcaserin)以2300万美元低价卖给合作伙伴卫材,后者可能会支付前者8000万美元的销售提成。卫材将拥有Belviq的全球权益并承担所有开发支出,但Arena将继续在其瑞士分部生产这个药物。
【药源解析】:Belviq和与其同时期的其它几个减肥药如Qysmia、Contrave都可以算成西方药品支付体系转型的牺牲品。这些药物在开发时都被被普遍看好,预测峰值销售都在10亿美元以上,但目前年销售没有过5000万的。Qysmia是唯一可以降低10%体重的减肥药,销售不佳被认为是Vivus没有与大药厂合作推广。但大药厂的参与并未改变另外两个减肥药命运。今年7月Arena因Belviq销售欠佳而裁员73%,而Contrave则因厂家Orexigen违反FDA规定提前公布未完成临床试验结果与合作伙伴武田闹翻,后把欧洲市场转让给最近麻烦不断的Valeant。
这些药物之所以先前被普遍看好是因为在旧支付体系下,这些药物都可以算作是所谓的重磅药物。重磅药物表面上指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产品,但在原来的支付体系中只有常见大众病能达到这个销售规模。这些药物虽然疗效一般(基本就是降低5%体重)但因为肥胖患者众多,而且肥胖是糖尿病、心脏病等主要健康杀手的根源之一,所以估计用量会很大。从前这样药物的销售推广非常重要,所以只有大药厂有能力经营这样药物。
但是过去10年支付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药品价值的要求越来越严。药品开发过程漫长,而支付政策却很快就能改变,这令不幸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上市的药物成为环境变化的牺牲品。这种比赛中途改变规则的案例最近还有几个。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武田的DPP4抑制剂Alogliptin,在临床试验结束准备上市时赶上FDA要求所有糖尿病药物要有心血管安全性试验数据。结果本来很接近的竞争被这个新政一下拉开5年。
这个支付政策的变化令很多人认为重磅药物模式已经结束,这是指疗效轻微、使用人数巨大的产品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但年销售超过10亿的产品依然是厂家开发产品时的目标,只是现在这样产品必须疗效显著、但病人不一定很多。比如去年上市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药物Nusinersen,主要市场只有一万多病人,但其峰值销售预计30亿美元,因为每位患者第一年要支付75万美元的高价。当然这几个减肥药都有黑框警告,也大大影响了市场吸收。倒是诺和诺德的减肥针利拉鲁肽更被看好,注射剂作为减肥药也是20年前难以想象的。药品的江湖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中药源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超链接,商业用途需经书面授权。
★ 请关注《美中药源》微信公众号 ★